穆坪土司官寨 远去的历史背影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3-06 15:07

收藏

大自然赐予宝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这里成为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的宝藏地。在这块四川盆地向西部高原过渡的重要区域,孕育衍生了宝兴大熊猫文化、红军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我们需要历史钩沉才能望见其远去背影的土司文化。

在宝兴县城,循着“穆坪土司衙署遗址”的指示牌,从穆坪北街一路走来,在与冷木沟街交汇的路口,找到了穆坪土司官寨,它也是宝兴县博物馆的所在地。这幢古色古香的土司衙署,再现了土司官寨鼎盛时期的风貌,向来往游客展示着曾有的辉煌。要深入了解宝兴的历史人文,不妨从这里开始。

1928年的穆坪旧貌(资料图片)

土司制度由来

据宝兴县文管所所长宋甘文介绍,“土司”乃官名,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顾名思义,是“由当地人管理”。它所代表的内涵,是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由当地的首领自治,前提是承认中央政府的权威。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力。

土司制度起源于古代“羁縻政策”,在秦、汉肇始时,中央王朝对地方少数民族只是略微管束,加以笼络,至唐、宋时,羁縻政策逐渐趋于强化。在元代,中央王朝在总结历代统治经验,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羁縻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施行“蒙、夷参治”之法,官有“土、流”之分,始置土司制度。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自明朝起,又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既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本地文化的特殊性,两种文化在此进行交流与融合,造就了土司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2015年中国土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土司研究如今已成为学界热点并有望成为“显学”。资料显示,穆坪土司衙署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为雅安市乃至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实物遗存标本,对元明以来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土司管理方式提供了考古遗存资料,对清代穆坪土司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土司遗存考古学上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保存于穆坪土司官寨的牌坊残件

唐朝的羁縻州

相关史料记载,宝兴县在春秋战国时为青衣羌国故地,居住着青衣羌人。秦汉时期,宝兴为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曾在境内设置灵关县,灵关以北为羁縻州,隶属雅州都督府。灵关以北的第一个峡谷,即现在的穆坪镇。

羁縻州是唐代于周边少数民族内附部落中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习惯上统称羁縻州,又称蕃州。羁縻州的辖境是原来部落(包括部落联盟或国)的领域,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并自理内部事务。

穆坪作为羁縻州的一个重镇,在唐代就是管理少数民族的治所,这里的部落在青衣江流域逐渐形成了董卜韩胡部落。在元代,土司政权初见雏形,到明朝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土司制度。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董卜韩胡部落酋长率众归附,朝廷颁给敕印,赐授董卜韩胡宣慰使司,由土司世袭管理。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朝廷正式册封董卜韩胡酋长喃葛为“董卜韩胡宣慰使司宣慰使”,董卜韩胡宣慰使司驻扎地在穆坪,又称为穆坪土司。董卜韩胡作为川西北地区一大势力,在穆坪及宝兴境内由此开始了一段土司传奇,直至1928年废除土司制度才退出历史舞台。

穆坪土司衙署场景复原沙盘

女土司王夭夭

在历代土司中,女土司王夭夭堪称女中豪杰。据《宝兴县志》记载:“王夭夭(公元1705年—公元1773年),藏族,穆坪人。自幼聪明伶俐,从师汉人‘帘官’(师爷),熟读经史,精通藏汉语言。”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年仅20岁的王夭夭嫁给穆坪土司坚参达结为妾。王夭夭谋略过人、善于交际,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因此她颇受坚参达结喜爱。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坚参达结率兵出征,长达6年。在丈夫征战期间,王夭夭将穆坪土司的政务和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从那时起,王夭夭虽没有土司的头衔,但实质上已经成为穆坪土司王国的“执政者”。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王夭夭统兵五百远征贵州等地,战绩昭然,受朝廷嘉奖。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41岁的王夭夭已集穆坪、明正两土司大权于一身,她执政的时间长达49年,成为掌权时间最长的女土司。其长子坚木参那木喀自幼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又擅长征战,在清廷平定金川战役中屡立战功,是宝兴历史上著名的紫光阁绘像勇士,在穆坪土司官寨内,仍存有一幅他的彩色绘像。

王夭夭为穆坪的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王夭夭病故于穆坪,清廷下诏旌表,赞曰“青年守节,白首完贞,美丽聪慧,勇敢多谋”,并为其营建节孝坊。节孝坊采用宝兴大理石雕刻、镶嵌、接榫而成,高六米许、宽约两米,一正门、两侧门,气势雄伟、工艺精湛。

穆坪土司官寨

改土归流走进县治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穆坪土司起源于元代,止于1928年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土司世代承袭制度在中央集权统治下,慢慢走到了历史尽头。

1928年4月,四川上川南道道尹兼垦务督办黄煦昌,率军进入灵关、穆坪、陇东等地,后攻克硗碛,平定各方械乱。1929年8月,黄煦昌复到穆坪,为了防止再乱,留下垦务队李华封全队驻防硗碛。12月,黄煦昌赴鱼通办理金汤改土归流,以雅安刘禹宾为设治局长,同时请设宝兴县。

1930年1月,国民政府核准设县之令,穆坪土司辖地改土归流。6月,宝兴首任县长杨蜀藩到任。因当地矿产丰富,取《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为宝兴县。

穆坪土司深远影响

穆坪土司在青衣江流域活动长达600余年,不仅使这一地区在各方面发生了变化,也对川西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方面,历代穆坪土司对明、清中央政府尽忠职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川西北地区的稳定。如明代,朝廷在四川土司辖地实行土屯制度,各土司拥有大量土兵,集军事、农业生产于一体。明中后期,各土司土兵已成为明朝军事的主要力量。尤其是董卜韩胡宣慰司,在川西北诸土司中实力最盛,土兵数量多、战斗力强,朝廷遇战时则大量调遣董卜土兵。

在经济方面,穆坪土司大力支持汉商的贸易活动,促进了穆坪境内的经济发展。自清雍正时起,汉人尤其是汉商逐渐迁入该地,到乾隆年间,穆坪境内“计凡客商38家:江西6家,湖广6家,福建、陕西、贵州各1家,川商23家”,另有客商数十人,每月逢三、六、九日开集市。随着穆坪地区商业的发展,当地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境内除修筑石路、搭建铁索桥外,还建了多条栈道。

在文化方面,穆坪土司对汉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川西北地区稳定发展。明朝景泰年间,第三代董卜韩胡宣慰使曾主动向中央求赐典籍,但有条件接触这类书籍的仅局限于土司内部上层人士。直至清雍正、乾隆年间,穆坪地区大量汉人涌入,在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将汉人书籍、礼仪带入。此外,穆坪土司还聘请汉族大儒入住土司衙署,教授贵族子弟诗书,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宁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撰中心

供图:宝兴县委宣传部